教培參考
教育培訓行業(yè)知識型媒體
發(fā)布時間: 2022-10-13 07:00:01
廿、卅
廿、卅不能用作公歷日期中
正確書寫二十、三十
“公文成文日期的書寫規(guī)范”
成文日期應(yīng)該標明公元年、月、日,一律用漢字小寫數(shù)碼書寫,不使用阿拉伯數(shù)字。年、月、日要寫全,不得將“一九九二年一月八日”寫為“一九九二、一、八”或?qū)ⅰ耙痪啪哦辍焙唽憺椤熬哦辍?;也不得只寫月、日不寫年;“三十一日”和“二十五日”不得寫為“卅一日”、“廿五日”?/p>
參考資料:國家質(zhì)量技術(shù)監(jiān)督局1999年12月27日批準發(fā)布,2000年1月1日起實施的國家標準《國家行政機關(guān)公文格式》(GB/T 9704-1999 )
1、《鹿柴》 作者:王維 空山不見人,但聞人語響。
返影入深林,復(fù)照青苔上。2、《竹里館》 作者:王維 獨坐幽篁里,彈琴復(fù)長嘯。
深林人不知,明月來相照。3、《送別》 作者:王維 山中相送罷,日暮掩柴扉。
春草年年綠,王孫歸不歸。4、《相思》 作者:王維 紅豆生南國,春來發(fā)幾枝。
愿君多采擷,此物最相思。5、《雜詩》 作者:王維 君自故鄉(xiāng)來,應(yīng)知故鄉(xiāng)事。
來日綺窗前,寒梅著花未。6、《送崔九》 作者:裴迪 歸山深淺去,須盡丘壑美。
莫學武陵人,暫游桃源里。7、《終南望余雪》 作者:祖詠 終南陰嶺秀,積雪浮云端。
林表明霽色,城中增暮寒。8、《宿建德江》 作者: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,日暮客愁新。
野曠天低樹,江清月近人。9、《春曉》 作者: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,處處聞啼鳥。
夜來風雨聲,花落知多少。10、《夜思》 作者:李白 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
舉頭望明月,低頭思故鄉(xiāng)。11、《怨情》 作者:李白 美人卷珠簾,深坐蹙蛾眉。
但見淚痕濕,不知心恨誰。12、《八陣圖》 作者:杜甫 功蓋三分國,名成八陣圖。
江流石不轉(zhuǎn),遣恨失吞吳。13、《登鸛雀樓》 作者: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,黃河入海流。
欲窮千里目,更上一層樓。14、《送靈澈上人》 作者: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,杳杳鐘聲晚。
荷笠?guī)标?,青山獨歸遠。15、《彈琴》 作者:劉長卿 泠泠七弦上,靜聽松風寒。
古調(diào)雖自愛,今人多不彈。16、《送上人》 作者:劉長卿 孤云將野鶴,豈向人間住。
莫買沃洲山,時人已知處。17、《秋夜寄邱員外》 作者:韋應(yīng)物 懷君屬秋夜,散步詠涼天。
空山松子落,幽人應(yīng)未眠。18、《聽箏》 作者:李端 鳴箏金粟柱,素手玉房前。
欲得周郎顧,時時誤拂弦。19、《新嫁娘》 作者:王建 三日入廚下,洗手作羹湯。
未諳姑食性,先遣小姑嘗。20、《玉臺體》 作者:權(quán)德輿 昨夜裙帶解,今朝蟢子飛。
鉛華不可棄,莫是藁砧歸。21、《江雪》 作者: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,萬徑人蹤滅。
孤舟蓑笠翁,獨釣寒江雪。22、《行宮》 作者:元稹 寥落古行宮,宮花寂寞紅。
白頭宮女在,閑坐說玄宗。23、《問劉十九》 作者:白居易 綠蟻新醅酒,紅泥小火爐。
晚來天欲雪,能飲一杯無。24、《何滿子》 作者:張祜 故國三千里,深宮二十年。
一聲何滿子,雙淚落君前。25、《登樂游原》 作者: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,驅(qū)車登古原。
夕陽無限好,只是近黃昏。26、《尋隱者不遇》 作者:賈島 松下問童子,言師采藥去。
只在此山中,云深不知處。27、《渡漢江》 作者:李頻 嶺外音書絕,經(jīng)冬復(fù)立春。
近鄉(xiāng)情更怯,不敢問來人。28、《春怨》 作者: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,莫教枝上啼。
啼時驚妾夢,不得到遼西。29、《哥舒歌》 作者: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,哥舒夜帶刀。
至今窺牧馬,不敢過臨洮。30、《送別》 作者:王維 下馬飲君酒,問君何所之。
君言不得意,歸臥南山陲。但去莫復(fù)問,白云無盡時。
"以"字在古文中,就詞性而言,有六種,至於語法上的用法,也大致如是。詳見下文。
(一)動詞
1.用。如:“以禮待之”。左傳˙襄公十年:“我辭禮矣,彼則以之。”漢˙王充˙論衡˙程材:“洗洿泥者以水,燔腥者用火。”
2.仰賴、憑藉。韓非子˙五蠹:“富國以農(nóng),距敵恃卒?!睗h˙王充˙論衡˙卜筮:“欲知天,以人事?!?/p>
3.認為。如:“以為”。左傳˙昭公二十五年:“告臧孫,臧孫以難;告郈孫,郈孫 以可勸?!碧屁B柳宗元˙為裴中丞上裴相賀破東平狀:“竊以自古中興之主,必有 命代之臣?!?/p>
4.可、能夠。詩經(jīng)˙齊風˙猗嗟:“四矢反兮,以御亂兮?!泵献莹B滕文公下:“大 則以王,小則以霸?!?/p>
5.令、使。戰(zhàn)國策˙秦策一:“向欲以齊事王,使攻宋也?!?/p>
(二)介詞
1.因為、由於。論語˙衛(wèi)靈公:“君子不以言舉人,不以人廢言?!表n非子˙喻老:“千丈之堤,以蟻螻之穴潰?!?/p>
2.按、依。孟子˙梁惠王上:“斧斤以時入山林,材木不可勝用也?!鄙叹龝B更法:“禮法以時而定,制令各順其宜?!?/p>
3.在、於。左傳˙桓公二年:“其弟以千畝之戰(zhàn)生,命之曰成師?!碧屁B柳宗元˙斷刑論:“賞以春夏而刑以秋冬?!?/p>
4.加在前、后、左、右、上、下、往、來、東、西、南、北等字之前,表時空和方位的界限。如:“自古以來”、“長安東路以西”。
5.連及。易經(jīng)˙小畜˙九五:“有孚攣如,富以其鄰?!闭撜Z˙堯曰:“朕躬有罪,無以萬方?!?/p>
(三)連詞
1.而、且。詩經(jīng)˙邶風˙燕燕:“瞻望弗及,佇立以泣?!倍Y記˙樂記:“亡國之音 哀以思,其民困?!?/p>
2.因此。漢書˙卷二十九˙溝洫志:“於是關(guān)中為沃野,無兇年,秦以富強?!蔽倪x˙諸葛亮˙出師表:“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義,以塞忠諫之路也。”
3.目的在於。如:“以免”、“以致於”。書經(jīng)˙泰誓下:“郊社不修,宗廟不享。作奇技淫巧以悅婦人?!?/p>
4.與、和。儀禮˙鄉(xiāng)射禮:“各以其耦進,反于射位?!?/p>
(四)助詞
置動詞后,無義。如:“得以”、“能以”。論語˙泰伯:“可以托六尺之孤,可以寄百里之命。”
(五)副詞
1.太、甚。孟子˙滕文公下:“三月無君則吊,不以急乎?”史記˙卷六十六˙伍子胥傳:“子之報仇,其以甚乎?”
2.既、已經(jīng)。通“已”。三國志˙卷二十三˙魏書˙杜襲傳:“吾計以定,卿勿復(fù)言。”
3.愈益、更加。呂氏春秋˙恃君覽˙觀表:“魏日以削,秦日益大。”史記˙卷五˙秦本紀:“及其后世,日以驕淫?!?/p>
(六)名詞
1.緣故、理由。詩經(jīng)˙邶風˙旄丘:“何其久也,必有以也?!绷凶莹B周穆王:“宋人執(zhí)而問其以,華子曰:‘曩吾忘也?!?/p>
2.姓。如漢代有以彤。
一、“之”作代詞用
如下列加點的“之”字:
1、執(zhí)策而臨之,曰:“天下無馬?!保ā恶R說》)
2、名之者誰?山之僧智仙也。(《醉翁亭記》)
3、以其境過清,不可久居,乃記之而去。(《小石潭記》)
4、聞水聲,如鳴佩環(huán),心樂之。(《小石潭記》)
5、撤屏視之,一人、一桌、一椅、一扇、一撫尺而已。(《口技》)
6、下視其轍,登軾而望之。(《曹劌論戰(zhàn)》)
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,當“之”用在動詞的后面,“之”的用法為代詞,作它前面動詞的賓語。
二、“之”作動詞用
例:
1、吾欲之南海,何如?(《勸學》)
2、送孟浩然之廣陵(《送孟浩然之廣陵》)
3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(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)
4、嘗與人傭耕,輟耕之壟上。(《陳涉世家》)
分析以上例子,我們知道“之”用作動詞也是有規(guī)律可循的。動詞“之”的后面一般會跟一個地點名詞,如例句中的“南?!?、“廣陵”、“蜀州”、“壟上”;前面有人名或人稱代詞,如例句中的“吾”、“孟浩然”、“杜少府”,例4中雖沒直接出現(xiàn)人名,但很明顯是承前省略了陳涉。整個句子合起來應(yīng)為“某人去某地”的句式。
三、“之”作助詞用
“之”作助詞的用法比較復(fù)雜一些,在初中階段出現(xiàn)的大致有以下三種:
1、“之”作結(jié)構(gòu)助詞“的”解。
如:①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,故時有物外之趣。(《童趣》)
②以殘年余力,曾不能毀山之一毛,其如土石何?(《愚公移山》)
③關(guān)關(guān)雎鳩,在河之洲。(《關(guān)雎》)
④小大之獄,雖不能察,必以情。(《曹劌論戰(zhàn)》)
⑤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。(《公輸》)
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,安陵君其許寡人!(《唐雎不辱使命》)
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,當“之”后面的一個詞是名詞(如“趣”、“洲”、“獄”、“意”、“地”)或名詞性短語(如“一毛”)時,“之”作結(jié)構(gòu)助詞“的”解。
2、“之”用于主謂之間,不譯。
如:①甚矣,汝之不惠?。ā队薰粕健罚?/p>
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。(《鄒忌諷齊王納諫》)
③子非魚,安知魚之樂?(《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》)
④以天下之所順,攻親戚之所畔。(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)
⑤先天下之憂而憂,后天下之樂而樂。(《岳陽樓記》)
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,當“之”用在一個名詞或代詞(主語)和一個動詞或形容詞(謂語)之間時,“之”不譯。
3、“之”起調(diào)節(jié)音節(jié)作用,不譯。
這種用法,在初中階段并不多見,如:
①久之,目似瞑,意暇甚。(《狼》)
②輟耕之壟上,悵恨久之。(《陳涉世家》)③④⑤⑥
可以看出,這種“之”多用于時間副詞后面,作用為調(diào)節(jié)音節(jié),不譯。
1.小荷才露尖尖角,早有青蜓立上頭.(楊萬里《小池》)
2.黃梅時節(jié)家家雨,青草池塘處處蛙.(趙師秀《有約》)
3.綠遍山原白滿川,子規(guī)聲里雨如煙.(翁卷《鄉(xiāng)村四月》)
4.接天蓮葉無窮碧,映日荷花別樣紅.(楊萬里《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》)
5.明月別枝驚鵲,清風半夜鳴蟬.(辛棄疾《西江月·夜行黃沙道中》)
6.水晶簾動微風起,滿架薔薇一院香.(高駢《山亭夏日》)
7.綠樹村邊合,青山郭外斜.(孟浩然《過故人莊》)
8.糝徑楊花鋪白氈,點溪荷葉疊青錢.(杜甫《絕句漫興》)
9.松下茅亭五月涼,汀沙云樹晚蒼蒼.(戴叔倫《題稚川山秀》)
10.自來自去梁上燕,相親相近水中鷗.(杜甫《江村》)
11.卷地風來忽吹散,望湖樓下水如天.(蘇軾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》)
12.梅子流酸濺齒牙,芭蕉分綠上窗紗.(楊萬里《閑居初夏午睡起·其一》)